方康年,原池州学院数计学院党总支书记,现任校关工委“五老”报告团成员、特邀党建组织员。1977年考入池州师范专科学校,1980年留校任教,从数学教师转型为计算机课程开拓者,深耕教育一线40余年,始终秉持“认真”二字育人理念,退休后持续发挥余热,助力青年成长。
从简陋校舍到教育沃土:扎根四十载的坚守
1977年,当方康年踏入池州师范专科学校时,全校只有文科中文班、理科数学班这两个班级,学生人数还不足五十名。回忆起那段校园学习时光,他的目光中依然闪烁着激情:“教室里的黑板是木板刷漆做的,宿舍是大通铺,但我们每天天没亮就捧着书本到路灯下学习。”正是这种艰苦环境中淬炼出的坚韧品格,成为他日后教育理念的根基。
留校任教后,方康年成为学校数学系的一名教师,主要教授基础数学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刚刚兴起时,方康年敏锐捕捉到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机遇。他从零开始自学编程语言,啃下一本本晦涩的专业书籍。“那时没有互联网,全靠借阅浙江大学的教材,白天上课,晚上熬夜做代码实验。”这份执着让他成为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开拓者之一,也为池院应用型学科建设埋下了一颗种子。
“认真”二字重千钧:育人者的匠心传承
当被问及教育生涯中最深刻的感悟时,方康年脱口而出:“就两个字,认真。”在他看来,教学是一门需要反复推敲的艺术:“备好一堂课要写三稿教案,第一稿梳理知识脉络,第二稿设计互动环节,第三稿琢磨语言表达。”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的课堂始终充满吸引力。
“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他在课堂上经常强调,在如今的社会中,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道德与责任感更是整个教育最重要的一环。“教育不仅要教知识、教学习的方法,更要强调个人的终身学习。年轻人要学会沉下心,持续更新知识储备、适应时代需求,认真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退休不退志:银发智者的育人新天地
退休后,方康年加入校关工委“五老”报告团,累计开展“老同志讲劳动”“红色基因传承”等专题讲座68场。在“劳动教育”主题讲座中,他总是动情讲述自己在农场劳动时的经历:“挑粪、插秧这些农活教会我,真正的知识不仅在书本里,更在土地里。”“劳动无小事,职业无贵贱,扫大街的把街道扫干净和科学家搞科研同样值得尊敬。大学生要以满格状态淬炼劳动品质。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他发起的“校园劳动周”活动,已成为池院学子的必修课。
面对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方康年寄语青年教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传授知识一样重要。要像春蚕吐丝一样,把知识和精神都留给学生。”如今,他仍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指导青年教师党支部建设,用余热续写育人篇章。
对话青年:教育老兵的谆谆教诲
在谈到现在年轻人容易心浮气躁时,方康年说:“认真不是强迫自己,而是找到内心的热爱。我教数学时觉得公式很美,学计算机时觉得代码像诗。当你把每件事都当成艺术品去雕琢,浮躁自然就消失了。”作为学校发展的见证者,方康年对现状有着清醒认知。“学校从最初的简陋条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设施完善的学府,从专科到本科,办学层次显著提升,这些离不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希望学生们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到和同类院校对比时,方康年感慨:“学校发展势头向上向好,但在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模式、科研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还须持续发力,希望年轻教师能够勇于担当,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从三尺讲台到银发宣讲,方康年用半个世纪诠释了“认真”二字的分量。在 “百舸争流”的新时代,这种精益求精、扎根奉献的精神,正是池州学院“奋楫者先”精神的生动注脚。当我们凝视这位教育老兵的身影,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坚守,更是一代池院人用匠心传承的育人火种。
(供稿:宣传部周庆庆,学生记者:杨佳乐、高学舟、姚懿菲、朱彤彤/编辑:袁梦成、周庆庆/审核:王文广、汤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