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学院是一所工学、管理学为主,文、理、经济、艺术、教育、法、历史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千载诗人地”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池州市,是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始建于1977年,初为安徽劳动大学池州地区专科班,1980年定名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原池州工业学校并入,2002年原安徽省经贸学校并入,2007年升格为池州学院,201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成为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重点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面积40万余平方米,总资产12.4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值11.5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43万余册,电子图书175万余册,纸质期刊59种,数据库33个。
学校现有11个二级学院,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7000余人。目前备案本科专业54个,基本形成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集群,建成了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省“双特色”建设特色专业1个、特色培育专业1个。现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80余人,博士学位200余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共50余人。
在多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承“以孔子为师 以行知为友”校训,坚持“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以生为本,以用为先”人才培养理念,坚持“能力导向、素养为基、专长分流、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三位一体”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被《人民日报》报道。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实践育人平台25个。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近年来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30余项。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学生荣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000余项,其中国家级600余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近年来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2%左右,1名毕业生获评“全国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校荣获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聚焦服务安徽省“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协调发展,科研实力逐步提升。建有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个,省级科研平台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获批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获批建设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2个,安徽省特色培育学科1个,建有6个校级重点学科。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授权专利19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22年,家风教育和劳动教育双双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坚持校地共生,服务地方成效显著。与池州市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开创了省属高校与属地政府联合议事机制的先河。作为池州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学校发挥着“地方智库”的作用,成为“携手池州的共建人、生态池州的规划人、旅游池州的设计人、文化池州的发掘人、经济池州的助力人、服务池州的行动人”,100余份咨询报告被政府采纳推广。组建乡村振兴学院、池州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半导体现代产业学院、新材料与绿色化工现代产业学院、数智商务现代产业学院、现代文旅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2个产业学院获批安徽省“双特色”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与池州市及周边区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政产学研用,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选派博士到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9300万余元。学校驻村扶贫工作队获“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扶贫工作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介绍。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托地方家风文化资源建成池州学院家风文化馆,成立家风文化研究中心,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化、个性化、本土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家风文化馆获批安徽省师德涵养基地。持续不断地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滋养校园文化,积极打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涌现出“安徽省首届道德模范”王玉、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吴凯龙、第四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潘世鹏、“池州好人”李义涵、“宣城好人”吴昊等先进道德模范。建设千米“校友大道”,宣传校友事迹、汇聚榜样力量。打造“教学节”,推行青年教师入职宣誓、拜师和“最美教师”评选等活动,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荣获安徽省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加拿大、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重视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申报“一带一路”“双百”等计划项目,招收留学生12人。新华社客户端专题报道马达加斯加籍外教在我校工作生活情况,引起热烈反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战略定位,锚定“申硕迎评”目标任务,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备注:以上数据截至202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