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报修热线:2745008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吴燚:越努力越幸运

发布日期:2025-03-13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zqq      审核:      发布:      点击:

吴燚博士,池州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致力于统计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4项、安徽省科技厅项目1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项目1项、省级拔尖人才项目1项,累计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一作46篇,在TEST、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The Canadian Journal of Statistics等期刊发表多篇代表性论文。

重返校园:在多看多想多写中积淀学术智慧

本科毕业后,吴燚同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投身于工作岗位。职场的历练虽赋予他别样的经验,但内心深处对科研的那份热爱与渴望,如同沉睡的火种,等待被再次点燃。七年后,这股热情终于促使他毅然决然地重返校园,开启了硕士与博士学位的攻读之路。这段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他曾感慨:“本科毕业后工作数年才踏上考研读博之路,一路走来,艰难异常。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再次学习机会,也常常告诫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校园时光,毕业后很难再有如此纯粹且优质的学习环境了。”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敬畏与对时光的珍视,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向前的强大动力。

吴燚读博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荣誉证书

2017年,吴燚参与了导师王学军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统计模型的理论及其在生物学、复杂性系统等方面的应用》,这是吴燚第一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谈及整个研究过程,吴燚总结了三点:兴趣驱动、团队协作和“多看多想多写”。投身科研工作,“多看”帮你打开知识的大门,知晓前沿动态;“多想”引领你深入探索,挖掘本质,深度剖析每一个数据;“多写”是成果输出的桥梁,将研究结晶以文字方式呈现,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术共同体与社会发展。

在统计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探索中,他被大数据背后的无限潜能深深吸引,但挑战也接踵而至。面对科研道路上的困难,吴燚用一个词进行概括——习惯。“当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想着一直坚持下去,虽然辛苦,也可能一无所获,但还是想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2019年,吴燚参与导师沈爱婷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混合相依变量的概率极限定理及其在非参、半参等模型中的应用》,这是他再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了前一次经验积累,他在项目规划上更加得心应手,面对新挑战能迅速调整策略,将过往积累转化为攻克难题的有力武器,为后续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投身科研:越努力越幸运

“科研如探索迷雾,需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2020 年博士毕业后,吴燚来到了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池州,入职池州学院,开启了他教育科研并行的新征程。吴燚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丰富科研经验,坚定地选择继续深耕科研领域,先后主持了一项省级项目与一项国家级项目。谈及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眼中闪烁着光芒,特别强调:“可解释人工智能无疑是最具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的方向。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模型性能的优化上,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填补技术复杂性与人类认知之间的鸿沟,为人工智能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信任基础。”这一理念,如同灯塔,照亮了他的科研之路。而“越努力越幸运”这六个字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激励着他不断学习、深入思考、持续总结,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不止、精进不止。

吴燚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发表在数学综合期刊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回顾自己第一篇科研成果,吴燚感慨万千。那篇由导师给定方向的论文,他花费了数月时间精心完成,然而发表过程却异常漫长。就在他满心期待论文发表之际,却发现已有他人发表了类似成果,无奈之下,他只能对论文进行大幅度修改。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科研不仅需要有创新的想法,更要有高效的执行力,同时必须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学术领域脱颖而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无疑是他科研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代表着同行的高度认可,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荣誉。吴燚满怀期待,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第一年申请失败后,他没有丝毫气馁,而是认真分析原因。他反思道:“可能是我选用了几篇分区不错,但属于数学大类而非统计学领域的期刊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太被同行专家认可。”于是,在第二年,他精心筛选出更具相关性的代表作,凭借新发表的高质量论文,终于成功获得项目资助。如今,该项目已达到结项条件,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无疑是对他多年努力的最好回报。

反哺教学:以实际行动点燃育人火种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吴燚深知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满足于传统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坚持将科研成果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积极引入学科前沿动态。他常说:“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明白,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并非空洞无用,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绝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学。”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全局把控能力,这些在他科研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对于那些勤奋好学、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学生,他更是悉心指导,带领他们参与科研工作。目前,他已成功指导胡文静和刘薪两位同学发表了科研论文。在他看来,成功指导学生发表论文,不仅是对自己研究能力的一种肯定,更是对他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事业的最高褒奖。

吴燚在池州学院202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作为代表教师发言

对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吴燚满怀热忱与期待。他指出:“我们学校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涵盖了计算机、数学与统计学等多学科,这为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我们有能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增长点。”他认为,学校可以紧密结合池州本地的文旅和生态等产业特色,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构建可复制的协同创新模式。教师团队则应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组建目标明确、组织有序、纪律严明的科研团队,提高学生的科研参与度,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自任教以来,吴燚以夜以继日的钻研精神、持之以恒的探索态度,生动诠释了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他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学生们对科研的热情,激励着更多师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供稿:宣传部周庆庆,学生记者:朱星梦、朱彤彤、袁姗、方倩倩/编辑:袁梦成、周庆庆/审核:王文广、汤文益)